以科学应变开拓新局
——三论抢抓自贸区建设机遇加速湖南高质量发展
晨风
设立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对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巨大支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关口,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自贸区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好牵引全省高质量发展?这个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湖南自贸区获批之际,正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之时。从机遇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显著提升。从挑战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扩散蔓延,疫情“长尾特征”更趋明显,主要经济体衰退超出预期,外部需求急剧萎缩,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加上美国对我极限施压不断升级,一些国家宣扬中美“脱钩论”,妄图人为切断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对此,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抓好自贸区建设,就要把准这些变化,遇事不慌、有备无患,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非常时期必行非常之举。相较于之前获批的自贸区,湖南自贸区推进改革开放有了新的内涵,既要坚定不移向深度推进、广度拓展,又要牢牢把握“双循环”的新特征。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经济方能“气血充盈”。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抢抓自贸区建设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工具,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从当前来看,重点是畅通产学研之间的联通,打通创新的市场障碍,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设,维护产业链安全,确保经济协调稳定;畅通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稳定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提升价值链,推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为新经济的成长提供了机遇。比如疫情之下催生了“云端”会议、远程办公、线上学习、智能施工、直播卖货、无人配送等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既形成高品质的产业供给,又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我们不仅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还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蓄积了新的动能。可以说,创新是新动能的来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阶梯。这些年,我省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等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工程机械、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无不来源于创新。这次自贸区获批,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引领和带动全省在不确定不稳定中找到新的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的步伐。
产业项目和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自贸区是创新开放的“试验田”,毋庸置疑必须在抓产业、兴实体上走在前列。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新的特点,需要把产业项目建设放到大局大势中去谋划,放在新基建热潮中去推进,更加注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更加注重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更加注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比如,长沙片区应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农业科技等产业,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岳阳片区应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郴州片区应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要平台以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形成依托各自区位和优势产业、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入群“自贸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迎接更美好未来,湖南必须踏着坚定的步伐,以鼓足敢拼、敢赢的精气神,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以少年心气、青春锐气,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实践,除体制机制弊端,兴利民惠民之事。坚持在精准精细上使出“绣花功夫”,在提升方式方法中苦练本领,努力从“不行”中找到“行”,实现从“不懂”向“熟稔”的跨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抓住至为难得的建设机遇,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湖南经济一定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迈进。